1)第六百七十七章罗生门现象_明末之力挽狂澜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春日的阳光透过玻璃窗,照射进了雄伟的建极殿,此刻正是上午,崇祯皇帝正会同手下的诸位重臣在此议事。

  坐在龙椅上的崇祯皇帝脸颊消瘦眼圈通红,神态颇为憔悴,在清兵入侵的这一段时间里,他着实是被折腾得不轻,每日需要他处理的奏折相比以往几乎翻了三倍之多,但他咬着牙依旧坚持着每日批阅奏折直到深夜,这两个多月来,崇祯整个人都瘦了一圈。

  然而体力上的疲累也就罢了,更加累人的却是心态的疲累,由于大明日益腐朽的吏治,各地官员造假成风,他们给皇帝的奏折里面很多内容都掺杂了大量的谎言,难以分辨真伪。

  倭国曾有个很出名的电影叫做罗生门,一名武士被人杀死,卷入此案的众人各执一词,按照对自己有利的方式进行表述或是编制谎言,从而使得此案的真相扑朔迷离,难以破解。

  崇祯如今面对的局面,可以看成是罗生门的扩大化版本,清军入侵,糜烂千里,为了推卸责任,所有涉及其中的文臣武将,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在给皇帝的奏折中,禀报着一些真真假假各种各样的信息。

  这使得崇祯的工作量一下子又增加了好几倍,因为他要在几分不同的奏折中,经过缜密的对比和思考,找出事实的真相,还原当时的真情实景。

  这种奏折看多了,直接导致崇祯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大大提高。

  所谓决策,无非就是根据手头已有的情报经过分析,做出最终正确的决定,但是崇祯收到的是一堆乱七八糟真真假假的情报,这也是为什么崇祯皇帝人很聪明,又是如此的勤政,结果却把大明的江山越搞越乱的原因之一。

  其实锦衣卫和东厂作为天家鹰犬,皇帝的耳目,完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帮助皇帝获取真实的情报,只可惜这两把刀也被崇祯自己给废掉了。

  崇祯登基之时不过是个十六岁的少年,岁数不大,经验尚浅,随后在东林党的忽悠下,他诛杀了擅权的太监魏忠贤,没了魏忠贤的制衡,直接导致此后东林党人充斥朝野,势力尾大不掉,最终将大明拖入了覆灭的深渊。

  魏忠贤活着的时候,四海之内虽然也有反贼,但是从来都没达到像崇祯执政时的那种乱贼四起的地步,充其量都是一些小规模的毛贼,很轻易便都被官军给剿灭了。

  并且那时大明的财政状况也很好,魏忠贤死的时候,给崇祯的内库留下了大笔的银钱,东林党众正盈朝之后,慢慢地崇祯反而没有钱花了。

  魏忠贤不是什么好人,但是他恰好可以形成对东林党人的制衡,他派去大明全国各地的税监,目的固然是为了自己捞钱方便,但客观上,收益最大的还是皇帝的内库。

  魏忠贤死后,各地镇守太监纷纷被召回,崇祯自己主动断掉了这

  请收藏:https://m.xiaoshuomvp.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