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95章 大明人是什么人?_大明1805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自己给自己老爹说清楚了利害,本来以为自己老爹作为一个传统君主,应该本着限制本土规模和地缘的方式来考虑和决定。

  结果他完全采取了相反的方向。

  朱简炎到没有让儿子猜测自己的内心真实想法。

  本着自己老爹教育自己,那自己也就应该找机会教育儿子的心态,朱简炎把自己的思考和决定的思路都写了出来。

  朱靖垣就是看完这些说明之后完全懵了的。

  “这真的是大明皇帝的思维方式?确定不是一个民族主义上头愤青?”

  朱靖垣看着这些文字,体会着自己父亲的意思。

  思考了很久之后,慢慢意识到自己又相差了。

  自己之前对自己和自己父亲、爷爷之间的思维差异的判断并不准确。

  自己和父亲在自我认知上的最大的内在差异,根本就不是是否认为传统君主制度落后的问题,不是会不会考虑大明崩溃可能性的问题。

  根本差异在于自己自己觉得自己是个中国人,而自己这个皇帝父亲觉得他是个大明人。

  关键是,自己的中国人的概念很复杂。

  父亲的大明人的概念很简单。

  在这个世界,当然也有中国的概念,不过此中国非彼中国。

  朱靖垣脑子里面的中国这俩字最为直接的意思就是一个国家名称。

  但是这个世界上,在大明文化中的中国“二字”,却不是一个国家名称。

  不是神州本土任何族群和王朝的正式名称,甚至也不是非正式的民间代称。

  朝廷和官僚们开口就是“我大明”,普通人说话也都是“我们大明人”云云。

  中国这俩字是一种广泛的身份定位,基本只在历史和文学研究范围中使用。

  朱靖垣记得,在《公羊传》禧公四年有:

  “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荆,以此为王者之事也。”

  齐桓公救援邢国,卫国等国,被称作“救中国”,可见最初这个词本身是个泛指。

  孔子的《春秋》有:

  “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於中国则中国之”。

  韩愈的《原道》有:

  “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韩愈和孔子的话,一个是原话,一个是引用,意思当然都是完全一样的:

  “诸侯去学夷狄的礼法,那就把他当作夷狄,诸侯用中国礼法,那才能算是中国成员。”

  可见中国这俩字也是一个身份标签,用来区分群体内的坚持传统和背叛传统的人。

  你这个诸侯用中国礼法跟我打交道,那我就认你的诸侯身份。

  你不用中国的礼法跟我打交道,那我就当你是蛮夷。

  这个定义和相关话题的热度,与中央王朝的强大程度,基本上是呈反比关系的。

  当中央王朝武力和文化盛世的时候,这种话题基本就没有人会去提。

  因为基本不存在群体内

  请收藏:https://m.xiaoshuomvp.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