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489章 军职调整_大明1805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最高只能升到上校了。

  这样就不会出现团长军衔比师长高的情况了。

  如果一个人在工部侍郎位置上干的很好,而且干满了两任了,而工部尚书也不到退休年龄,也就不可能直接把侍郎提成尚书。

  但是可以给侍郎加一级品级,让正三品的工部侍郎,享受从二品的待遇,下次晋升的时候,也以从二品为起点,而不是正三品侍郎。

  这种制度设计直到朱靖垣穿越的前世都还在理所当然的运转着。

  遗憾的是因为外来文化的冲击而发生了扭曲甚至倒退。

  在那个仁人志士寻找救国道路的混乱的年代,各方势力或是为了明确与过去割裂的决心,或是为了更彻底的学习泰西的制度,或是避免被旧系统侵染,都放弃了本土自行演化出的职阶体系。

  那个九品十八级的品秩,本来可以算是神州本地演化出来的最终版本的军衔和官阶系统。

  它最为简单,最方便普通人理解。

  小孩子都知道正比副大,一品比二品大,没文化的大头兵也能直接理解。

  还不容易产生混乱和误解。

  用一品、二品的数字表示军衔高低,与都督、总兵的实际官职不可能混淆。

  九品十八级也有了足够的容量。

  将校尉士四级都加上大上中下四等编排,也才能凑出总共十六级,实际通常都只有十一二级。

  九品十八级的体系中,把一品拿出去当加衔,都还剩下完整的十六级。

  但是,清末建立新军的时候,大清旧有的官僚系统已经完全腐朽。

  当时为了避免受到原有体系和人员的影响,负责人借助这个机会另起炉灶了。

  由于泰西各国强势,清末开始历次制度改革,都理所当然的参考西式的军衔和官僚制度。

  由于日本人更早的学习泰西人,而且正式职务通常也都是汉字。

  所以很多制度和名称都借鉴参考了日本人的翻译。

  然而,如果抛开工业水平不谈,单纯的看官僚制度本身的完善程度的话,西式的军衔制度最多也就是明初的水平,可能还不如。

  将校尉加大上中下的排列,看上去非常的简单有规律,其实是本土调整后的完善成品。

  泰西各国的军衔的本意,其实就是类似总司令、副总司令、师团长、旅团长、团长、副团长、营长、队长、副队长这样的意思。

  和都督、都指挥使、指挥使、千户、百户这个系统是一样的。

  且不说,这些军衔中的队长、副队长,如何与实际职务的队长、副队长简单区分。

  单就说一个Captain,在海军系统就是指主力舰舰长,对应翻译军衔是上校。

  到了陆军,Captain就变成了队长、连长、百夫长,对应翻译军衔是上尉。

  不过泰西人也摸索出了与神州类似的方案,美利坚海军将领担任舰长的时候,无论实际军衔

  请收藏:https://m.xiaoshuomvp.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