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05章:我不是天才我不会梵文_我在北大学考古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留在周家吃完晚饭之后,苏亦并没有立即离去,而是还留了差不多一个小时。期间谈论最多的,还是,关于语言的问题。

  甚至,到了最后,周一良还推荐他学习梵文。

  当时,苏亦都快要疯了,也不是他抗拒梵文。主要是这玩意真不容易学习,要真能熟练掌握梵文,其他外语也不过如此的感觉。

  但周一良的理由也挺充分的,“你未来做佛教考古,如果有机会的话,最好可以去印度走一走,学习梵文,接触一下古文献,尤其是佛经,会对你的学书生涯有巨大的帮助的。”

  这是周一良的切身体会。

  他在哈佛研究院东亚语文系学习的时候,师从叶理绥学习日本语言文学,兼修梵文。

  所以,对梵文,对于敦煌学,周一良都有深入的研究。

  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起,周一良就开始留意敦煌的新资料,发表了讨论唐代俗讲和佛经写卷方面的论文。

  五十年代,与向达、王重民、启功等编著敦煌变文集。

  甚至到了八十年代以后,他还研究敦煌写本书仪,开辟了敦煌学研究的新领域,填补了敦煌学研究中的空白。

  好像想要深入的研究敦煌学,相关的语言肯定是必须的。

  除了周一良外,在敦煌学有过研究的学者,陈寅恪、季羡林都掌握梵文。那么不会梵文行不行,肯定也行,就是比较困难。

  好像王永兴也不会梵文,就算掌握也不会像周一良那么擅长,但是这位先生肯定是会藏文的,不然,他肯定没法深入研究敦煌吐鲁番文书。

  而擅长藏文,再去学习梵文,那肯定是事半功倍了。

  很多学者都认为藏文就是从梵文转化而来,甚至,藏文还能毫不有损地复述出梵文的语音,不过,这是仍然是两种文字就对了。

  而且,王永兴跟周一良一样都是陈寅恪的弟子,苏亦不相信这位先生会一点都不会梵文。

  不过这个疑惑,他并没有询问。

  而周一良让他学习梵文肯定是有其用意的,“你先了解一个大概,到时候,再去东语系听一下季羡林先生,还有金克木先生两位先生课。入门应该没有问题,持之以恒下去,等你毕业了,那么读文献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说着,就递给苏亦两本讲义,“目前为止,在咱们国内的机构之中开设梵文班,是1960年咱们北大东语系的创举。季羡林先生和金克木先生白手起家,亲自编写了语法和课文讲义。当时的油印本讲义,有季先生编译的梵文语法讲义、金克木先生编写的梵文文法。这两部讲义详尽地讲述了梵语语法和构词法。”

  “这两本讲义,应该是目前为主,国内最好的教材了,大师手笔,自然非同一般。季先生匠心独具地在编译时加入了不少汉语、英语与梵语在语法上的相似或相异之处的解说,

  请收藏:https://m.xiaoshuomvp.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