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003章:北大的前世今生_我在北大学考古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什么传闻?”

  旁边一个国字脸青年好奇问。

  “来之前,我就听师长说,今年有一个15岁的少年天才也获取了我们北大的研究生复试资格,当时,我还以为只是传闻,没有想到确有其事。”

  钱立群本科的考入北大中文系新闻专业,只不过58年时候并入人大新闻系,虽然后来离京前往贵州,但在北京相熟的师长并不少,能够打听到相关的信息,也正常。

  “你们北大还真是人才辈出啊。”国字脸满是感慨。

  大家才得知,他叫沈伯年,也是来参加研究生复试的,不过跟大家不同的是,他考的是人大经济学研究生。

  不出意外的话,这位也是一方大佬了。

  对于他的感慨,大家也只同意后半段,对于前面的主语持有保留态度。

  因为钱立群是北大也是人大的。

  北大人才辈出这话啥时候都合适,但获得北大研究生复试资格,能不能考上谁也不知道,哪敢以北大人自称。

  当然,不考北大也不代表不是人才。

  要论这个时代,不读大学就直接考研的代表人物的话,易中天教授绝对是其中最为广为人知的代表。

  曾因王者学术顾问而陷入争议风波的历史地理学的大牛葛剑雄教授也算其一。

  不仅如此,葛教授还是国内恢复高考后的首批文科博士。

  相比较之下,以同等学力考入的北大的同级研究生,就显得寂寂无名。

  公交车一路向北,一路闲聊。

  经过民院,经过工大,经过农科院,经过人大,最后到了北大站。

  然后一行十几人,扛着行李就朝着北大西门进发。

  这时的北大,西校门是正门,是汽车不能进入的一道古典式的大门。

  北大师生,熙来攘往,骑着单车,穿过门洞,尽显学府气韵。

  站在西大门前,众人的模样有点像前来耶路撒冷朝圣的信徒。

  只是相比较步履从容的北大师生,苏亦等人就显得风尘仆仆,没有他们的从容以及宁静感。

  前世,无数次经过这里,但从来不会觉得自己的人生会跟北大有任何的交集,除非在梦里。

  望着眼前的古朴大门,苏亦从来没有一刻比现在觉得自己距离北大两个字如此的近,这种近不仅仅是空间上,更多是来自于心灵的贴近。

  陈飞见状,问苏亦,“小亦,你知道北大西门是怎么来的吗?”

  苏亦很配合的摇头,“不知道。”

  陈飞解释,“其实,北大的原校址不在这里,这里是以前燕大的的校门,也就是所谓的校友门,是由校友捐赠建造而成。”

  其他考生向往,“以后咱们功成名就了,希望也有机会捐赠一座校门。”

  钱立群也附和,“没有想到陈兄对咱们北大的历史还挺有研究的嘛。”

  陈飞笑,“班门弄斧,班门弄斧。主要还是为了让小亦多了解一下北大,毕竟他报

  请收藏:https://m.xiaoshuomvp.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