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82章 合作_狂野1995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话叫了几个教授过来,把他和狄野之间的交流改成了一场小型的研讨会。

  金陵大学的教授个个来头都很大,但狄野有小红花护体,自然不会怯场,旁征博引,口若悬河,把回炉再造的开源理念重新阐述了一遍,最后总结道:“我认为开源和互联网结合之后,会抹平国内外计算机行业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知识落差,有了短时间内追上甚至超越欧美发达国家的可能,所以我会坚定不移的推广这个理念,也希望各位师长能多多支持。”

  “说得好,年轻人就应该有这样的志气!”

  “这套理论听起来没问题,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早就这么实行了,他们的伯克利软件套件以及伯克利软件协议就是典型例子,培养了很多优秀程序员。”

  “学术上是可行的,但商业上未必,美国早就有了互联网,自由软件运动也一直是开源的,搞了这么多年,并没搞出什么名堂。”

  “咱们国内所有软件公司加起来,一年的营收都没有微软一家公司的零头多,如果硬碰硬,肯定打不过,所以不如试试开源的路子,走群众路线,说不定反而有一线生机。”

  狄野对几位教授的争论和疑虑并不意外,因为国内高校第一次大规模接触开源软件,要等到1995年底CERNET建成之后。

  CERNET也就是俗称的教育网,建设过程中使用了很多开源软件,所以在建成之后,华南理工创办了国内第一个互联网软件镜像站点SunSite,这才让Linux、Apache以及其他优秀开源软件在各大高校之间流传开来。

  在1995年3月份的时候,Linux已经成了气候,有不少商业应用,但是国内却对其一无所知,因为Linux第一次进入中国并不是通过互联网,而是1994年夏天一位名叫宫敏的博士用软盘从芬兰带回来的,只在京城几家科研机构里流传,南方高校并不知晓。

  不过就算金陵大学的教授们知道Linux,狄野也不打算用它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因为在此时此刻,Linux是自由软件,不是开源软件。

  所以想要让开源理念落地,和自由软件区分开来,必须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标志性产品作为样板,而这个产品狄野早就准备好了,那就是浏览器,因此他在来金陵之前,不顾夏芳菲的诱惑,熬夜打字赶稿,写了HTML、CSS以及JavaScript等技术的前瞻论述,想以此来引诱金陵大学派学生加入他的研发小组。

  “各位老师,我刚才说了,开源和互联网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缺一不可,而两者融合的桥梁就是浏览器,所以我自己编写了一款开源的浏览器……”

  狄野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把自己编写的浏览器以及未来的

  请收藏:https://m.xiaoshuomvp.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