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442章 现象_竹马他哥一直撩我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老的,两个娃儿还要读书,我老婆一个人顾不过来,我就没出去。

  村里壮年劳力少,一些需要出力的活,没有年轻的也不行。还有地哩,有人承包的还好,没人承包的,老人种不起来,荒了可惜。唉,也不知现在的人都咋想地,出去干个十年二十年的,也不见得能在城里买上房安家,到头来累得一身伤一身病,还是要因乡下养老。我都眼看着,多少人弄得家不是家,外头不是外头的,为啥还有那多人想要出去,城里的日子就那好过?安安分分的在家种地,闲下来做点挣钱的营生不比在外头强?”

  张大哥很健谈,说的话并没有多么好听,却很好的披露了当前乡下的一种生活现象。

  这种乡下年轻劳动力外流、留守老人和儿童增多,导致城乡劳力失衡的情况,现在是个普遍现象,非常常见。

  在一些类似人才交流市场的地方,数不清多少挂着牌子的壮年人在那里等待有人来请他们干活。因为文化程度不高,也不懂什么高深的技术,能干的活大多是力气活。

  我妈说现在的力工都是按小时给钱的,很贵。但他们在城市漂泊,无根无依,做什么都要花钱。而且大城市消费高,他们那些凭力气赚来的辛苦钱,想要在城里买房落脚,真的特别难。

  说这话时,张大哥一脸的愁容,顺手从外衣兜里掏出盒有点皱的烟,抽出一根想要点燃,转首看看干干净净的车厢,又重新放回去,长长的叹息。

  说实话,学校里不乏四十多岁的老师,他们每个人都精神抖擞,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无论衣着打扮还是言谈举止,都看着比实际年龄年轻很多。

  张大哥只有四十二岁,黢黑的皮肤,身体消瘦,脊梁微弯,脸上的皱纹深得像一道道沟壑,且不说学校里的老师,就是我在京都和南城的街上看到的任何男人,可能都比张大哥看上去年轻。

  可见,乡下的日子确实不好过。

  而张大哥是个热心肠的人,心里记挂着村里的老老少少,实际付出的更多。

  我家里只有我自己读书,爸妈有段时间都觉得钱不大够用,因为学习一项特长,真的超级费钱。

  张大哥家两个孩子都读书,要是男孩子,以后还要娶媳妇,且得点钱呢。一个纯粹的庄户人家,得干多少年活才能赚到娶两个儿媳妇的钱啊,难怪他总是一脸愁容。

  搁我我也愁。

  直到这时,我才从根本上理解张大哥希望我们在山里采矿的初衷。

  他知道在哪里讨生活都不容易,家里如果开矿,那些在外奔波的人就可以回来工作,既守住了根,又能赚钱过上好日子。

  车子晃晃悠悠的在崎岖的山路上走了一整天,到达目的时天都黑透了。

  那是个很小的村子,坐落在半山腰,零零落落的几十个院子灯火明灭不一,不知谁家的狗受到惊扰,汪汪的叫个不停。

  从小长到大,二十四年了,这是我第一次黑夜里出现在陌生的小村子。身边除了师兄和勉强算得上熟悉的张大哥,其他的一无所知。

  心里突然有点发毛,后背冷森森的,无处不在的黑影像数不清的黑手,好像随时会掐断我的脖子。

  打我懂事时起,老爸老妈就整天和我叨咕安全问题,就是害怕我被哪个无良的人贩子给拐了,找都没地儿找去。

  请收藏:https://m.xiaoshuomvp.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