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百九十九章 交换的选择_抗日之我为战神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获的德制同型火炮要了来。抗联的火力升级计划,将会被全部的打乱。

  因为即便是引进了苏制一二二榴弹炮的所有生产工艺和图纸,但是受制于生产工艺、原材料的来源,使得整体生产的速度并不快,产量也很不稳定,平均每年还不到二百门。按照这个生产速度,根就无法完成杨震设想的抗联火力配置。

  没有办法,抗联军工的底子实在太薄了。即便是有完整的图纸和生产工艺可以利用。但是在还要全力生产其他武器装备的同时,生产一二二口径榴弹炮这种庞然大物,还是有些过于吃力。虽说四二年上就完成了试生产,但是真正形成量产,已经到了四三年底。

  再加上杨震将主要的火炮生产,都放在了部队更加急需的七十六毫米加农炮上,这仿制的效率更加高不起来。引进苏美英三国缴获的德制榴弹炮,也就成了杨震缓解燃眉之急的一个手段。

  德制一零五榴弹炮的性能虽说比不上美制火炮,但是胜在来源渠道比较畅通。同时因为口径和弹药生产的问题,即便是被三国缴获,也不会作为主要火炮使用。因为没有人会为缴获的数量并不见得多的战利品,去大量生产在战争之中消耗量相当大的炮弹。

  当然除了苏德战争之初,德军缴获了成百上千的苏制m三零式一二二榴弹炮。因为这种火炮性能过于优秀,补充进部队作为支援火力,而生产了相当一批的炮弹。但这只是整个二战之中,极少的一个特别。

  在部队不断的在扩编,中型口径火炮需求量日益增大的情况之下,这个产量甚至连抗联自身都无法满足,更别说还要给关内部队换装、整训。直到战争结束,抗联之中这种火炮的编制,也没有达到杨震所设想的那样,每个步兵师都编制一个营的程度。

  无奈之下杨震只能先将这种火炮独立编成团,主要集中到了纵队所属炮兵,以及总部直属炮兵身上。各个步兵师的炮兵团之中的原有一二二榴弹炮的编制,都给了交换来的德制一零五榴弹炮或是缴获的日制九一式一零五榴弹炮。

  实际上早在这次协议达成之前,杨震就已经考虑到自身军工生产能力,是否能在全力生产其他武器装备,以及七十六毫米加农炮的情况之下,有没有能力在短时间之内为抗联提供大量的这款榴弹炮。所以,他也提前着手做了一些准备。

  在知道美苏注定不会提供给自己太多火炮,而自身生产能力又是相当有限的情况之下,杨震便将目光转向了美苏两国根本没有用处的德制火炮,主要是一零五和一五零榴弹炮,这两款德军师一级的制式火炮。

  德制火炮,尤其是一五零榴弹炮的性能虽说比不上美国货。无论是射程,还是威力更比不上苏制ml二零式一五二榴弹炮。

  请收藏:https://m.xiaoshuomvp.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