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284章 治国纲领_策行三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个疑问,作为最大的权贵,孙氏皇族怎么限制,孙策本人怎么限制?

  周瑜倒是很放心。他对蔡琰说,大王站得高,看得远,对历史的理解深刻,眼界绝非普通人可比,他既然能提出这个方案,自然会考虑到这一点。你就先按他的纲领进行润色,然后附上意见,由他自己进行取舍就是了。张相、虞翻都是聪明绝顶的人,就算大王一时疏忽,他们也会提醒大王的。

  蔡琰欣然同意,连夜对孙策的文稿进行润色,次日便由周瑜亲自送入宫中。

  孙策看完之后,稍微进行了一些修改,随即派人誊写数份,分送首相张纮、计相虞翻、政务堂祭酒黄琬、军师祭酒郭嘉、军师沮授、刘晔,谏议大夫荀彧等人,请他们做好准备,届时一起讨论。

  收到这份文件的都是聪明人,知道这是孙策分发这份文件的潜台词,不敢怠慢,仔细研究了一番,写好讨论的要点,准备好腹稿,等待孙策的召见。

  文件刚刚下发不久,襄阳学院祭酒蔡邕到达建业。

  蔡邕来建业是为了主持孙坚的丧事。他学识渊博,文冠天下,通晓治丧的各种礼仪流程,又是写墓碑的专业户,由他来主持孙坚的丧事再合适不过。来的路上,蔡邕已经写好了碑文,并亲笔书写了碑额。依照孙坚的遗愿,碑文中只记他在汉朝的官职、事迹,爵位止于富春侯,不提他作为吴王之父的事。

  孙策很满意,带着蔡邕赶到紫金山,向母亲吴太后汇报。吴太后看完之后,也没什么意见,请张纮书丹,命石匠刻碑,然后开始治丧。

  丧事由蔡邕主持,虞翻具体操办,孙策本人只要按照流程走就行,倒没太多的事要他费心。他正好趁这个机会与文武会面,讨论相关事宜。平时也没有这样的机会,很难聚集这么多人。

  虽然治国纲领的讨论还集中在一个小圈子内,参与其中的人不超过十个,但吴王即将称帝的风声还是传了出去。因为孙坚坚持以汉臣的身份下葬,就连孙坚的富春侯爵位都传给了孙权,丧事就成了孙家的私事,不称为国丧,这两件事得以并行不悖。

  不出蔡琰所料,如何限制君权成了最大的焦点。除了孙策之外,几乎每一个人都很关心这个问题。他们不是反对孙策的这个决定,而是怀疑孙策能不能做得到,又以什么样的方式予以保证。

  从商鞅变法以来,君权就一直在膨胀。“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尽管是一句空话,毕竟提出来了,如何限制君权却是只字也未提,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在为刘氏皇权提供了合法性的同时,也有用神权来限制君权的用意,但是很显然,这一点落空了。虚无缥缈的神权对君权的影响有限,能有多大影响取决于皇帝本人,当他敬畏天命时,还能有一点影响,当他只

  请收藏:https://m.xiaoshuomvp.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