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9|第 169 章_穿到古代当名士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五月初在大郑朝是个小长假,宋时在福建讲学时就都是捡着这劳动节讲的。

  虽说地方公务人员不能像京官一样安安稳稳地歇假,但其实如果没有紧要案件、没有领导突然莅临检察之类的问题强迫进入加班状态,每天早晚点个卯就能回去歇着了。

  杨巡抚虽然很想直奔宋大人的实验田,终究念端午佳节的份上,容汉中府的下属们安安稳稳地吃了粽子、喝了雄黄酒、洗了百草浴,转天闲下来了才传召他。

  正经节日已经过完,也该引上司去看看他那“试验田”是什么样的了。

  他们人都住在王府里,有什么动作自然要向周王通报一声。周王听得他们要下田视察,便也主动提出要与他们一道去看看民生疾苦。

  亲王出行,两位左右长使都要跟着,桓凌这个做向导的自然要随行。一行人收拾了车驾行李,备下便装,周王的车驾上甚至还带了些踏青时用的吃食、玩器,足足准备了四辆大车,赶在转天一早天色尚半昏昧时出了城,到城北一片山地实验田所在地视察。

  那片地在天台山脚下,却无溪渠经过,缺乏地表水,正是靠引井水灌田浇地的。

  试验田四至处钉着木牌,上面写清四至、田地面积、土质、雨水、浇地方式、栽种的作物、所用肥料、种田人姓名等事。

  宋时远远便认出了牌子,指着牌子对车里的杨大人说:“大人请看,那牌子所竖之处,就是天台山第一试验田了。”

  这座田位在天台山脚下,没有地形雨加持,雨水量只能算中等。但这里有口井,方便农户取水浇地,即便大旱天井水也不枯,土地产出一年能有一石以上,还不算瓜茄豆菜之类,也算得上良田了。

  他一面介绍着这片试验田的情况,当先下车,引着领导们向田里走去。

  他和桓凌年轻力壮,一片腿就落到地面,轻盈地踏着田间高低不平地小路前行。王府左右长使还没下车就赶紧吩咐人拿滑杆来抬周王和杨大人,不过杨大人年纪虽长几十岁,身手却还利落,踩着脚凳下了车,便自己拎起衣摆走向田间。

  牌子上写的虽然精细,可对于平日不事农桑的中枢大员而言,却有些琐碎难懂,还不如地上那片黄嫩嫩新冒头的豆芽吸引人。

  地里的麦子已收割罄尽,麦穗也不知被妇孺捡过几轮,连麦秸都被农户抱回去当作柴禾,地面重新平整过,种上了一茬大豆。此时地里的大豆才出芽,一颗颗黄色的双瓣小苗从土中冒头,在风中轻轻颤抖,孱细纤细得可怜。

  土地被一道道深沟交错割开,沟渠中都有水光流动,田埂内成块的田土被深耕过,露出底下黄棕色、富于酸性的土壤。土地犁得深透,土壤松软而湿润,伸手攥上一把便能感到润泽的凉意,指尖轻捻土块,便会在指上摊成

  请收藏:https://m.xiaoshuomvp.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