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一百零三、平平无奇的战阵_大宋不怂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不论是气质还是派头,全都压过禁军统制一头。

  禁军统制不自觉地退后了半步,以副官的姿态站在梁兴的战马旁边。

  行走了一路,梁兴一直在观察使团的成员,这支禁军的成色早已了然于胸。士兵们该怎么安排,如何排兵布阵,心里大致有了盘算。

  再加上作为将领的职业敏感性,刚才魏良臣前来的时候,他就观察好了地形,对于哪里可以布置阵地,哪里可以快速行军,一旦出现敌军该怎么对阵,怎么迂回包抄,心里大致预演了一遍。

  拿到指挥权,梁兴迅速进入角色,作出了如下布置:

  二百老弱病残负责传递箭矢,运送伤员。

  二百老兵油子负责举盾牌。不求有多大效果,只要能保证自己不被流失射中就行。

  将另外一百可战之兵分成两队,每队五十人,有禁军统治亲自负责。

  每队之中各有长枪兵和弩手若干,藏身在老兵油子的身后。

  老兵油子并不是战斗力不行,而是他们极度自私自利的心理,在战场上出工不出力,十成力能使出半成,就算是良心发现。

  可谁要是因为这个小看了老兵油子,很可能吃大亏。

  老兵油子再不堪,也是“老兵”。在无数战斗中能活下来的人,必有其过人之处,他们的战斗素质和对战场形势的敏感度,远超一般人。

  禁军统治又领了十个人在身边,充当执法队。

  梁兴传令,把军中战马全都聚拢在了一起,带领十多个本部人马(同样是李申之的随从),组成了一个骑兵小队。

  剩下的各府家将仆从聚拢在赵士褭身边,充当预备队。

  一番调度有模有样,转眼之间摆好了阵型,颇有一番精锐的姿态。

  李申之将这一幕幕看在眼里,忽然明白了培训基层军官的必要性。

  梁兴的一番布置并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严格说起来,只是中规中矩。

  但许多基层军官连这个都安排不好。说到底,还是基层军官的训练不到位,打仗全凭“感觉”。

  殊不知,在尔虞我诈的战场上,“感觉”是最不可靠的玩意,那是狡猾的敌人早已研究透彻的人性弱点。

  除非是天赋异禀的将领,天资平平的人,越是相信“感觉”的人,死的越惨。

  对于平庸的将领,作一个莫得感情的工具人,反倒是最好的选择。

  若是每个军官都能按部就班地完成战斗部署和作战任务,即便没有名将光环,也足以在这个乱世立足。若是运气好一些,还有可能成长为一代名将。

  说起梁兴的一番布置,不得不简述一下古代军队组织制度。

  古代军事的组织单位,始终秉承着“什伍制”,也就是五人小组是最小作战单元,他们相互扶持,相互监督,跟民间连坐的邻居差不多。

  两伍叫一什,行军时这十个人在一个灶里吃饭,也叫一“伙”,大概类似于现代的一个班。

  再往上的军事单元,都是基于这样的基本单位叠加而成,或叫一师,一团,一军,一营,一都,一队,根据时代不同各有差异。

  到了唐代的时候,又出现了一个叫“队”的基本编制,对战争开展的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队,五十人,却并不是简单的五个“什”组合起来。

  这一队之中,有队正(一把手),有队副(二把手),有旗手(三把手,兼职执法官,《长安十二时辰里》周一围饰演的龙波就是旗手),这三个人组成了一队的领导团队。士兵们也分长枪兵,盾牌兵,弓弩手,五十个人各司其职,组合在一起便成为一支合成化的最小作战单元。

  战斗时,队正依据不同的战场形势组成战斗阵型,大体结构是盾兵顶在最前,长枪兵站在盾兵身后,弓弩手再后,最后是一支骑兵小队。

  其组织形式与现代的“连队”大致相同。

  宋代虽然对唐代的军士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但是基本的作战单元,却予以了不同程度的保留。

  直到明代戚继光大放异彩的“鸳鸯阵”,也是脱胎于此。

  梁兴的布置,就是一套唐军的标准布置。

  平平无奇。

  请收藏:https://m.xiaoshuomvp.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