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13章 官员考核制度_大明要亡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又到大明官员一年一度考核的时候。大明的官员考核办法里写着:“其目有三:曰称职,曰平常,曰不称职,为上、中、下三等……三年给由,曰初考,六年曰再考,九年曰通考。依《职掌》事例考核升降。”自打开国皇帝朱元璋以来,都是在任职第三年对官员做出考核,或升迁或贬谪或官位不变。从前都是由上官作出考核,在考核过程中,还会夹杂着上级官员对官员进行实地审查,上级官员审核时,还要去访问监狱,并且在监狱里面实地查看关押的囚犯,并翻看卷宗,以查出是否有冤假错案、错判误判的情况。说起来也是好笑,除了查阅制度之外,官员每六年有一个对皇上的考核,也就是说他们要把自己这六年来的缺点写在奏章上,请求皇帝允许他们辞职。这可怎么写?朱烟寒刚知道这个制度的时候是打破脑壳也想不到怎么写,是说自己的缺点,可是缺点写了不就让皇上知道你的不足之处了吗?那岂不是影响今后的擢升?朱烟寒好奇之余曾经翻看过万历年间明臣张居正的自我评价奏章。没想到张首辅居然给皇上上书:本人上位之后,并没有做出于国于民有利之事,只是选拔了某某几个有才能的大臣,治理好了某某地的水患,某某地的民间问题。说不上是一个好官,请求皇上让我辞职。满篇表面上自我贬低,实际上一一列举了自己从政以来所做的实事。看完之后,出严寒只想竖起大拇指:不愧是一代名臣,皇帝首辅。老哥,六还是你六。自打牛力破格擢升之后,大明采取的考核方式跟从前不相同了。穿越众们本来商定从道德能力、勤勉度、政绩、廉政四个维度来考量。可是他们商讨再三还是放弃了这种考核制度,采取了单一的KPI指标制度来审核。也就是说对官员的考核转向为量化指标的考核:譬如从政期间,每年的税收有多少?新开垦多少亩良田?境内有无产生流民?如有产生,则产生了多少人数的流民?在任期间为减少天灾做到了什么措施?有无新修水利?当然了,还有现在很流行的两样:一是有无在境内推广由丽妃娘娘发起的免疫防疫制度。二是有无在境内大力推广播种新作物。地方官员初期对这种方式很抗拒,但是执行了一年便觉察出这种考核制度的好。首先,这种考核方式,只有明明白白的指标,数据很难造假。这就使得那些曾经贫困而无力行贿以至于埋没的官员,在考核中获得了优秀。大明的官员虽多,但不见得人人都出身优渥,很多平家子弟考上功名担任官职后,并没有能力进一步提供向上级行贿的银两,因此也有很多人郁郁不得志呆在穷乡僻壤终老任上,也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可是自打采用了这种新的

  请收藏:https://m.xiaoshuomvp.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