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21章 沙雕规定_诡祭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让自己做饭,他可就坐蜡了。

  他一个人的饭量抵上三四个人的饭量,他媳妇饭量虽然小,可那也是需要下地干活的劳动妇女,一半的口粮还是要的,更何况他媳妇给他生了孩子,还需要补充营养,家里虽然多了个小宝宝,能多分半份口粮,可是那才多少东西?说难听点,他们家分的口粮,就算他吃个半饱,也都不够,更何况还要分给老婆吃。

  就算他们家再怎么省着吃,也是还没到夏粮下来,家里的面缸就见了底。那个饥荒年代,家家户户都没有余粮,想找乡里乡亲借也借不到,更何况他家的情况大家伙都知道,粮食借出去就别想有还回来的时候,也都是看着他家可怜,有多余的就给一点,没有多余的那也是真的没办法。

  好在他媳妇家里是山里的,那个年头,山里的其实很吃香,因为平原的耕地数目都是丈量好的,都是集体所有,大家一起耕种,一起分口粮。而山里却不太一样,能够耕种的肥沃土地并不多,大家都会私底下开垦一些山坡地自己种,而这些私自开垦的山坡地,集体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去管的,毕竟大家也都知道,粮食并不够吃,多开垦点山坡地,多留点口粮,就能少饿死一个人。

  他媳妇家就是这样,虽然靠集体分到的口粮并不多,但是家里开了好几亩的山坡地,全都种上了红薯,每年收了红薯之后,把红薯切成片,晒干了做成了红薯干,然后磨粉,虽说吃起来不如面粉和大米定饿,吃多了还会肚子里反酸水,可终归是吃的,能填饱肚子,不至于没吃的把人给饿死。

  他媳妇娘家也知道这女婿家的情况,知道他们家的口粮肯定不够,老两口就早早的把红薯粉面和面粉掺着吃,把多出来的口粮省出来,留着资助女婿家。可那个时候,镇上的领导也不晓得脑子抽了什么筋,意思是找别的地方去要粮食,说明自己的政绩没做好,会丢人,所以交代下面,严禁外出借粮。

  于是白天的时候,各个村子的路口都会有人把守者,凡是携带粮食的,不管是想要拿出去的,还是从别处借回来,都要充公没收。你说这种规定有多么的操蛋奇葩?可是那个时候就偏偏这样堂而皇之的执行了,真有种宁可饿死不借粮的架势,当时的镇干部还说,这是效仿抗日战争的先贤,这是风骨和情怀,是骨气问题。

  这沙雕镇干部的脑回路也不晓得怎么长的,他也不想想,抗日战争时期的先贤,不吃小鬼子的东西,那是敌我矛盾,那是我华夏儿女对侵略者的蔑视和抗争,现在这是老百姓在挨饿,人家从亲戚家借点粮食,怎么就跟亲戚成了敌我矛盾,这有什么风骨不风骨的?

  可那个时代没人跟你讲理,也没处讲理,大家也就只能偷偷的,趁着夜里没有人看路口的时候,连夜去亲戚家借粮,然后再连夜带回来,以免被抓住发现,把粮食给没收了,其实下面的基层干部,也知道有这种连夜去借粮的事情发生,也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一来是连夜守路口那么辛苦,让谁去干这辛苦活儿?二来,人家都要饿死了,镇上还出这种操蛋的规定,大家不得已白天听从命令做做样子也就算了,难道真的还要夜里也抓?把人给活活逼死?

  大家都是乡里乡亲的,都是沾亲带故的,除了脑子缺根筋的村干部,没有人会做这么绝的的事情。

  可就是因为这样深夜出去借粮,就借出问题了,这大肚汉出去借粮,就遇到了传说中的鬼打墙。

  请收藏:https://m.xiaoshuomvp.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