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五十四章 老和尚远来 下_边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只要是个明智点的皇帝宰相都要灭佛的!结果是假和尚连累了真和尚,坏和尚连累的好和尚!此是第二弊。”

  慧观口宣佛号道:“好一句假和尚连累了真和尚,坏和尚连累的好和尚!”

  杨应麒道:“第三,便要说到更具体的事情了。你们佛家喜欢兴建寺院,这也就罢了,偏生又喜欢造偶像。金佛像也罢,铜佛像也罢,这金铜都是我神州大地颇为缺乏的物产,偏偏又是国家必备之物。小佛成百上千斤,大佛万斤十万斤,一座大寺十尊佛,便要耗费十万数十万斤铜。老和尚,你可知十万斤铜能造多少钱?我辽东又能有多少金、铜来供你佛门挥霍?所以只要是我主政,便万万容不得这等事情!其实参佛当以了悟为主,渡世当以济民为德,修那么多大佛像有何作用?若这些佛像既误了民生国事,又害了百姓黎民,则佛像修得越多越大,你们和尚造的孽便越深越重!当日梁武帝饭僧百万,建寺逾千,达摩却说他未曾立什么功德,便是这个道理!此是第三弊。此外种种,尚有不少,我也不多说了。但就算佛门只有这三弊,我也绝不允你建寺传经。”

  慧观闻言道:“七将军所言三弊,是真和尚亦深恶之。却不知七将军有善法疗之否?”

  杨应麒笑道:“除弊之法,其实说来也简单。就是假和尚们苦不能行而已。”

  慧观微也笑道:“若真和尚呢?”

  杨应麒道:“真和尚自然行得。”

  慧观道:“愿闻其详。”

  杨应麒道:“除第一弊,便是选真去伪。但凡剃度,不得私下行之,须仿科举,察其品行端正否,考其佛经通熟否,问其佛理明晰否。若三者皆备,则为有心向佛者,许其为居士。命之行于僻野之乡,行善积德,或三年,或五年,或十年,期满再考,若中,则可为和尚。如此,则能存真和尚,去假和尚。世间有一万个真和尚,胜过一万万个无心向佛的秃头。老和尚你说是么?”

  慧观微微一笑道:“七将军所言甚是。大宋对佛子也有考核之法,只是不甚严格尔。”

  杨应麒心道:“我当面骂秃头,他居然半点不怒,这慧观好涵养。看来这事可借他来办。”便继续说道:“除第二弊,要点就在端正佛门子弟用钱的态度!”

  慧观问道:“如何端正?”

  杨应麒道:“佛家募钱财何用?一是自养,一是济世。自养需设制度,方丈月钱几何,长老月钱几何,知客月钱几何,沙弥月钱几何。若所取过其所需,这和尚便是贪!便是六根不尽!至于募钱而来的钱财,若自养有余则当用于行善济世,而不是去满足和尚们的私欲。济世亦需立制度,依我看,佛门济世以如下五事为先:一是义葬,平时收敛鳏寡孤独老病无能自葬者,瘟疫灾荒则收无主野尸,火化入塔,颂经超生;一是义医,募名医,或自习医术而为医僧,给贫者施医赠药;三是义食,常开粥厂以待贫者;四是义学,收三教经书供寒士研读,设学僧教贫家小儿识字;五是义仓,丰熟之时则收购稻麦,以待灾年助农赈贫。”

  这五件事情杨应麒说一件,慧观念一句善哉。五事说完,慧观道:“只是一个小庙,未必能有这许多钱财。”

  杨应麒微笑道:“这些善事,其实都是为政府之助。如义仓一项,并不是要佛寺独立解决灾厄,政府自然另有备荒之仓,佛门义仓只是补充而已。而若佛门弟子能本着良心办这等好事,当寺院财竭之时,公家岂会袖手?”

  本书首发来自17k,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请收藏:https://m.xiaoshuomvp.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