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五章 丝绸之路文化传播_初唐逍遥王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有一条着名的圣训,称:“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表明了阿拉伯世界了解中国的迫切愿望。与亲历西亚的唐朝人相比,东来中国从事贸易及相关活动的大食人要多得多。直接将唐文化西去,但却是将儒家教义西传,陆路缓慢就走海路,不仅要在埃及产生影响,还要在沿途等影响到白衣大食统治地区。大唐人在白衣大食地区可是十分吃香的,这个落后民族十分渴望能了解大唐,了解中国文化。这是为何李泰敢大胆提出的缘故,李世民也欣然同意将大唐的影响力通过文化交流向西,虽然儒学在中亚、西亚、北非未必会发展得如何,但至少还是有一定影响力的,尤其是大唐时期,中国领先于整个世界。要想改革国内一些不适合的文化,还得靠引进其他文化,对外交流方可。而西方很多东西都非常值得嘘唏和引进,与阿拉伯世界的交往也势在必行。而白衣大食阻挡在大唐西进的道路上,若要与拜占庭等联系,除了草原丝绸之路外,沙漠丝绸之路仅可以贸易与文化交流为主,作为借口。

  在与唐朝长期交往的过程中,大食的器物也传入了中国。唐代的伊斯兰玻璃器就是突出的代表。伊斯兰玻璃在历史上曾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所周知,在罗马时代玻璃制造业曾达到了相当高超的水平,当欧洲进入中世纪黑暗时代之后,玻璃制造也随之衰败。阿拉伯人在7世纪占领地中海东岸地区之后,继承了罗马精湛的玻璃制造工艺,并使之发扬光大,形成了玻璃器制造史上的伊斯兰时代。近年在西安法门寺唐代地宫中出土了约20件完整的玻璃器皿,为研究伊斯兰玻璃器和唐朝与大食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而原本早在贞观十七年(643年)拜占廷国王波多力遣使献赤玻璃、绿金精。与波斯、大食不同,唐朝与拜占廷距离辽远,直接交往也并不频繁,相互间的了解往往并不真切,如《旧唐书》描述拜占廷的宫殿称:“其殿以瑟瑟为柱,黄金为地,象牙为门扇,香木为栋梁。”一望可知,这种描述中有非常浓重的夸张成分,但正是这种理想化的传闻,为双方增进了解,促进交流提供了强烈而恒久的动力。

  走草原丝绸之路的一个目的在于联合西突厥。在突厥人之前,丝绸之路交通主要是沿着欧亚大陆腹地的边缘地带进行的,当时的交通路线主要是将中国、印度、波斯和罗马连接起来,而通往罗马的道路则需要从波斯境内通过。在东方与拜占廷帝国间的丝织品贸易中,波斯人长期都充当着“中间人”的角色,并得到了丰厚的收益。古代丝绸之路贸易的显着的特点是,这种贸易是通过“转手”的方式进行的,买方与卖

  请收藏:https://m.xiaoshuomvp.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