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治“昏懦”吗_初唐逍遥王爷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贞观二十三年(649)五月二十六,52岁的一代英主唐太宗长逝于终南山的翠微宫。六月初一,22岁的太子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即大赦天下。

  唐高宗是一个很尴尬的角色。在他前面,有太宗以及贞观之治的耀眼光环,与他并驾齐驱继而作他身后的是历史上惟一的一个女皇武则天,高宗李治差不多被历史忽略了。

  对于高宗的当政,过去人们常以“昏懦”二字予以评价。理由一是认为他的才智不如其父太宗,二是因为他在当政期间把国家政柄交付武则天,也就是因为他的宠信,使一个女人居中用事,把持国政。那么,高宗果真是一个“昏懦”之君吗?

  先来反驳前一条理由。唐太宗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明君,如果说只要才智不如他,就要被冠之以“昏”字,那实在是太苛刻了。事实上,高宗的天赋虽然不高,但经过太宗多年的苦心培养,毕竟掌握了一些治国本领。

  高宗即位伊始,就立即暂停了对辽东(高丽)的战争及土木工程的营造,继续推行贞观晚年一度中断过的休养生息政策。高宗非常勤于政事,确有治理好国家的愿望,也鼓励大臣们对有关国计民生的各个方面多提意见,并能接受正确意见。善于纳谏成为他弥补天赋不高的重要措施。有一次,他出外打猎遇雨,就问臣下:“用油布做的雨衣怎么样才能不漏一点水?臣下说:“要是用瓦做,就不会漏雨了。”言外之意,是不应出来打猎游玩。高宗愉快地接受了批评。显庆元年(656),高宗再次征询如何能够减轻百姓负担。大臣来济指出:“过多的劳役是老百姓的一大负担,出工则误农时,出钱又花费很多,应该免除一切不急需的摇役征发。”高宗虚心采纳。

  高宗时期对于法律建设也十分重视。我国现存最完整的成文法典——著名的《唐律疏议》,就是在高宗永徽四年由长孙无忌等大臣修订而成的。《唐律疏议》的颁布,完善了贞观法制。而且,这一时期的执法状况也是比较疏阔的。有一次,大理寺卿唐临向高宗报告说:“监狱中在押的犯人只有50多个,其中有2人需要判死刑。”如此低的犯罪率正是高宗统治平稳的极好佐证。

  在对外关系方面,高宗所取得的成绩是超过其父太宗的。太宗大军亲征,徒劳无功。而后来高宗派大将苏定方、李勣(即李世勣)和刘仁轨、薛仁贵经营辽东,最后兵围平壤,凯旋班师,并在辽东设立九都督府。后来新罗统一朝鲜半岛,与唐朝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显然,高宗完成了太宗没有实现的梦想。

  这里还有一组铁的数据:贞观时期全国人口不满300万户,永徽三年(652),全国人口便增加到380万户(在古代,统

  请收藏:https://m.xiaoshuomvp.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