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82章 合作_狂野1995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82章合作

  狄野提出开源理念之后的这一个多月时间里,在网络和现实中都遭到了冷遇,Cfido上绝大多数回帖都是冷嘲热讽,现实里虽然不至于如此恶劣,但也基本被无视了。

  比如刘少松虽然认为“开源”的提法比自由软件运动更精准,却没有大力提倡的兴趣,费院长则认为“开源”有助于提高云大计算机学院的名声,但也仅此而已。

  徐家福教授是第一个真正重视开源理念的人,之前仔细研究过那几篇开源文章,询问了狄野很多深刻的问题,其中最关键的有两个,一个是开源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另一个是开源社区在对抗微软和IBM这些跨国公司时,真正的优势是什么。

  《论语》中有句名言,叫做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利。

  徐教授提的第一个关键问题,就是“正名”,问为什么要开源,狄野给了一个很崇高的说辞——打破垄断,降低人类学习和使用知识的成本。

  第二个关键问题则是“言顺”,问开源为什么能成功,狄野给出的答案不是“自由”、“免费”、“安全”等90年代大行其道的说辞,而是论述了两个那几篇开源文章中没有说清楚的东西——场景适应和技术倾销。

  “以微软和IBM为代表的闭源企业,只能根据有限的用户反馈,用长达一两年的周期研发软件,因此他们的产品不能满足所有的使用场景,也不能及时适应使用场景的改变……”

  “我就拿微软的Office举例吧,它是根据美国人的办公场景设计的,然而中国人和美国人的办公场景是不一样的,因此有些功能在美国很受欢迎,但是在中国毫无用处,而有些功能中国很有用,Office却不提供,如果是开源软件,则没有这方面的问题,因为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所处的场景进行定制。”

  “再比如Office4.0是去年1月份发布的,之后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万维网开始崛起了,但是以Office的研发速度,5.0要等到今年8月份才会发布,中间有长达1年多的使用场景处在空白状态,如果是开源软件,会在用户的主动反馈下迅速填补这个空白,从而抢占市场。”

  “而场景适应带来的优势,最终会演变成技术倾销,因为开源软件免费开源的特性,能吸引大量科研机构以及中小企业使用,这些用户出于学术以及商业利益考虑,会根据自己所处的场景,积极主动参与开源软件的研发和维护,一旦形成技术依赖,就会像滚雪球一样挤压闭源软件的市场份额,从而达成倾销效果。”

  这套理论是21世纪互联网发达之后才被总结出来的,在1995年显得非常新颖,让徐家福教授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打电

  请收藏:https://m.xiaoshuomvp.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